12月26日,著名歷史學家、耶魯大學榮譽教授史景遷(Jonathan D. Spence)去世,享年85歲。
史景遷是當代最受矚目的美國漢學家之一,被稱為最會“講故事”的漢學家,與孔飛力(Philip Alden Kuhn)、魏斐德(Frederic Evans Wakeman)一道被稱為費正清(John King Fairbank)之后的美國漢學“三杰”。史景遷的中文名字是他的老師、歷史學家房兆楹所取,含有景仰太史公司馬遷之意。
史景遷主要研究明清史,自1974年以來,完成了14部有關(guān)中國的歷史著作,包括《追尋現(xiàn)代中國》《王氏之死:大歷史背后的小人物命運》《康熙與曹寅》《利瑪竇的記憶宮殿》《前朝夢憶:張岱的浮華與蒼涼》等,他的作品基本都被翻譯成了中文。
寫于1978年的代表作《王氏之死》在中國最有名,這本書的研究和敘述的手法,堪稱是一部微觀史學的代表作。他根據(jù)《郯城縣志》、黃六鴻所著《?;萑珪芬约捌阉升g的《聊齋志異》等資料,用文學般細膩的語言,講述了普通農(nóng)婦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壓,與人私奔,最后慘死在丈夫手下的悲慘遭遇,重構(gòu)了清朝初期山東剡城、淄川農(nóng)村人民的貧苦生活,當?shù)赝恋亍⑻鞖?、農(nóng)業(yè)、賦稅、人口等問題,也在作者的敘述之下逐一呈現(xiàn),生動詮釋了何為“大歷史背后的小人物命運”。
史景遷的歷史研究方法和敘述手法,對中國史學界產(chǎn)生很大影響。84歲的明史研究專家樊樹志就多次表示,傳統(tǒng)歷史寫作給人“面目可憎”的感覺,他主張歷史著作應(yīng)該學術(shù)性與可讀性并重。樊樹志也寫了很多通俗史,史景遷就是自己寫作上效仿的對象之一。
有段時間,中國歷史學界關(guān)于“碎片化”的討論比較多,不少學者擔心越來越多的研究集中在一些沒有“歷史意義”的小問題上,從而忽視了整體。歷史學家王笛表示,史景遷的研究就相當“碎片化”,如《王氏之死》《胡若望的困惑》《書的叛逆》等就是把各種零散的資料、各種碎片組合在一起建構(gòu)了一個歷史敘事。在王笛看來,這種研究方法的意義在于“碎片缺失時,不可能拼成完整的圖形,當我們把越來越多的碎片組合在一起,完整的圖形就逐漸展現(xiàn)出來。歷史的碎片也是如此,我們了解的碎片越多,便越接近對歷史的整體認識。”
關(guān)于我們| 聯(lián)系方式| 版權(quán)聲明| 供稿服務(wù)| 友情鏈接
咕嚕網(wǎng) www.93dn.com 版權(quán)所有,未經(jīng)書面授權(quán)禁止使用
Copyright©2008-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-15 營業(yè)執(zhí)照公示信息
聯(lián)系我們: 98 28 36 7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