戲曲故事是我國傳統(tǒng)年畫中涵蓋內容最多的一個種類。
它沒有祭祀、信仰或者其他約定俗成的儀軌限制,正因如此,裝飾作用最強。舊時,在辭舊迎新之際,人們都會在家中張貼幾幅帶有故事和戲曲內容的年畫,吸引家里和鄰居的孩子們問這問那。由此歷史故事年畫也成為舊時為數(shù)不多的進行愛國主義、儒家思想啟蒙的“媒體”。
明代以來,民間市井文化盛行,人們對戲曲與故事小說熱烈推崇。年畫刻版作坊逐漸研制出戲曲故事年畫,以供老百姓消費與玩賞。這一特點與產生于日本江戶時期的浮世繪極為相像,再次證明浮世繪源自我國年畫的學界論點。
如果將戲曲故事年畫再細分,又可分為歷史故事年畫和戲曲年畫。其中歷史故事年畫多表現(xiàn)歷代經典的傳說故事、歷史典故,并且多以四條屏、八條屏的形式,每條三四幅,總體上形成比較連續(xù)的敘事內容,這一類年畫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連環(huán)畫。
歷史故事年畫的題材多取自歷史經典、通俗小說、神話故事、傳統(tǒng)典故的內容,其場面較大,構圖豐滿,景物刻畫真實自然。這類年畫選取故事中最廣為人知的人物和場景,配合人物的榜題和畫面的題跋,讓觀者有種似成相識的感覺。雖然年畫中表現(xiàn)的內容并不完全對應原著與史實,但恰恰反映出民間美術的藝術風格與獨到的歷史態(tài)度。
戲曲年畫特指表現(xiàn)戲曲劇目的舞臺場景。戲曲年畫通過對戲曲場景的抓取,將那一幕幕精彩的瞬間凝固在色彩豐富的畫面當中。因為傳統(tǒng)戲曲演出每段獨立的劇目稱為“出”,因此戲曲年畫也稱為“戲出年畫”。在河北蔚縣地區(qū)還有一類“戲出剪紙”。
這些戲曲年畫作品大多沒有舞臺背景,僅設桌椅等物。“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”,票友們看到戲曲年畫中的人物場景,就能將其內容娓娓道來。在北方農村的炕邊土墻上張貼的戲曲年畫又稱墻畫,可令新春冬日增添許多喜慶氣氛。
戲曲故事年畫往往給人們帶來知識與啟迪,還可以滿足常年看戲的美好希望。這種貼在墻壁上的年畫作品將傳統(tǒng)的道德觀念、忠孝節(jié)義的思想世代相傳。
第一幅——《趙公明下山 群仙斗寶》(清代版 貢尖 版印筆繪 天津楊柳青地區(qū) 李文墨收藏)
聞太師擺下十絕陣,被燃燈道人連破六陣,無計可施,便親自去峨眉山羅浮洞搬請趙公明。趙公明遂下山輔佐聞太師,與姜子牙大戰(zhàn)。圖中趙公明騎猛虎、舞鋼鞭,攜弟子陳九公追趕敗走的燃燈道人,至二仙嶺,遇正在對弈的曹寶與蕭升。趙公明祭出定海珠,蕭升祭出“落地金錢”。最終,二散仙幫助燃燈道人打敗了趙公明,且奪了他的縛龍索與定海珠。但蕭升也在此役中被趙公明打死。畫面左側是姜子牙與太乙真人、哪吒、楊戩、道德真君正在觀戰(zhàn)。故事取自《封神演義》第四十七回。
這是一幅表現(xiàn)歷史故事的年畫作品,也是一幅意在求財?shù)哪戤?,因為選擇“斗寶”的情節(jié)來表現(xiàn),且重點描繪云氣中的寶珠和金錢。最有趣的是,本應持劍的陳九公手中赫然是一支紅色珊瑚枝。畫中的趙公明就是后來的財神,在《封神演義》中獲封 “玄壇真君”,其弟子陳九公獲封“招財使者”,蕭升為“招寶天尊”,曹寶為“納珍天尊”。他們四個,再加上趙的另一個弟子“利市仙官”姚少司,合稱“五路財神”。畫面最右側的綠衣少年便是姚少司。
第二幅——《刺字》(清代版 三裁 版印筆繪 天津存義永畫店 天津楊柳青地區(qū) 李文墨收藏)
周遇吉鎮(zhèn)守岱州,敗于李闖王,退至寧武關,欲保老母妻兒逃往外府,其母不允。及兵圍關前,周奮力出戰(zhàn),妻、子自盡,母自焚,合家殉難。周終因寡不敵眾,被亂箭射死。京劇《寧武關》一名《別母亂箭》,又名《一門忠烈》,故事見《鐵冠圖》傳奇。
圖中所繪為周母為周遇吉刺字,要其保持氣節(jié)。從已有資料中,可知從右至左分別為:周公子、老太太、周遇吉、張氏。老太太即周母,她手拿毛筆先在兒子背上寫下要刺的字。兒子單膝跪地,一手撫髯,正氣凜然。
“岳母刺字”的故事更為人所知,京劇中也有劇目。此圖未見榜題,很容易被讀為岳母刺字的故事。但無論是“周母刺字”還是“岳母刺字”,表現(xiàn)的都是在國家危亡之際,英雄母親的深明大義,令人感佩。在此類戲曲年畫的背后,宣揚的是一種“忠君愛國”的傳統(tǒng)道德。
第三幅——《蘆花蕩樊梨花斬子圖》(清代版 三裁 版印套色 趙一大畫店 上海小校場地區(qū) 李文墨收藏)
這幅戲曲年畫講述薛丁山、樊梨花夫婦率兵征西,收得義子薛應龍,才貌出眾,樊梨花非常喜歡。然而,薛應龍因與番將交戰(zhàn),誤入白家莊,被莊主強迫招親,因其違抗父母之命私自成婚,并且有礙軍紀,所以樊梨花要斬之以伸軍律。
該幅畫傳遞給世人的信息,是為了嚴守軍紀而大義滅親的內容。小校場木版年畫是清末民初興起于大都市上海的傳統(tǒng)年畫產品。整體畫面表現(xiàn)出戲曲表演中的一個橋段。畫面中的舞臺布局和人物服飾,是當代人了解當時上海地區(qū)流行戲曲的生動資料。
第四幅——《西洋鏡戲曲畫片》(清末版 燈方 版印套色 姑蘇王榮興畫店 上海小校場地區(qū) 李文墨收藏)
西洋鏡是我國民間的游戲器具,匣子里面裝著畫片兒,匣子上放有放大鏡,根據(jù)光學原理要暗箱操作可以看放大的畫面,因其最初的畫片多為西洋畫,由此得名“西洋鏡”。
隨著戲曲文化的發(fā)展,西洋鏡的畫片兒里也出現(xiàn)了戲曲內容。清末民初之際,上海以及南京、揚州、蘇州等地區(qū)都流行此類畫片兒。本文所介紹的“年畫”便是用于西洋鏡的戲曲畫片兒。
毫無疑問,這些畫片兒也是年畫作坊所印制的,因其規(guī)格較小,所以刻版和印制的成品中,都以3*4(厘米)共12幅或4*4(厘米)共16幅不同內容的戲曲畫面所構成。畫幅大小不及平尺,每幅畫片甚是精巧,其構圖和表現(xiàn)更為簡練,這是舊時了解戲曲內容最便捷的方式之一。
(作者系城鄉(xiāng)規(guī)劃學博士,高級工程師,民間美術收藏者與研究者;圖片為作者收藏,禁止商業(yè)傳播)
關于我們| 聯(lián)系方式| 版權聲明| 供稿服務| 友情鏈接
咕嚕網 www.93dn.com 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
Copyright©2008-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-15 營業(yè)執(zhí)照公示信息
聯(lián)系我們: 98 28 36 7@qq.com